栏目分类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6-25 18:40 点击次数:113
历史的时针划到公元前37年的刻度,高句丽的故事开始上演。《魏书卷一〇〇·列传第八十八·高句丽》记载了高句丽先祖朱蒙北走纥升骨城,建高句丽的过程。
高句丽建立之初,夫余不甘坐视高句丽日渐强大,双方一直发生武力冲突。《魏书卷一〇〇·列传第八十八·高句丽》载:公元1世纪,高句丽“乃征夫余,夫余大败,遂统属焉”。高句丽击败夫余,迫使夫余臣属。
《晋书》卷一百九载:东晋永和三年(347年,一说永和二年),慕容氏建立的前燕“东袭夫余,克之,虏其王及部众五万余口以还”,夫余受重创,只得西迁。
展开剩余73%《吉林省历史图志》载:“在东晋末年中原战乱之际,高句丽乘机向辽东扩展势力,在与前、后燕争夺辽东、玄菟两郡获胜后,趁夫余西迁衰弱之际,于东晋义熙六年(410年),开始大举进攻东夫余(在夫余西迁之时留在原地的夫余人)。高句丽占领了东夫余的大片领土……东夫余所在的今吉林市地区被高句丽占领。”而此时,高句丽也达到鼎盛。
为防御中原王朝和北方靺鞨等民族,高句丽建立了包括自辽宁营口到吉林德惠松花江镇止的长城和大量山城在内的军事防御体系。被高句丽所踞的龙潭山城就是高句丽最北的军事城堡。
吉林地图出版社《吉林省历史图册》第52页书影
龙潭山城的形制,《吉林市志·文物志》载:“山城城垣雄踞在龙潭山的脊梁之上,城垣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较宽、南北较窄,东壁长1082米,西壁长528米,南壁长405米,北壁长381米。城墙高矮宽窄不一,一般山脊突起处,城墙较矮、较窄,凹伏处城墙较高、较宽。城墙最矮处不足2米,最高处达10米许。基宽3—10米,顶宽1—2米,横断面呈梯形。城墙大部为黄土凝灰岩碎石夯筑。从西门断层看,夯层厚6—12厘米,宽1—1.5米许,系用长条石平夯法构筑。在城的西、南、北面凹伏处各有一门道。西门在今日盘山公路山腰处,现宽24米,应为正门。南北两门似为便门。在城垣四面突起处各有一平台,其中以南平台为最高,俗称‘南天门’,是这座山的制高点,海拔388.3米,高出附近地面约一百米。平台长20—25米,宽6—9米,台上曾出现红色绳纹瓦,推测当年其上有角楼之类的建筑。山城内主要建筑为‘水牢’和‘旱牢’。‘水牢’又名‘龙潭’,位于山城西北隅的最低处。所谓‘水牢’,实为蓄水池。池呈圆角‘凸’字形,东西长52.8米,南北宽25.75米,深9.08米。池南壁中间向外凸出2.05米,凸出部分长14.06米……在北壁东端池沿下1米处,有一石砌泄水洞,洞内狭外宽,通向墙外,以使过多的池水由此泄出……‘旱牢’位于山城西南隅近山梁处,距‘水牢’420米,是用长25—58厘米,宽20—26厘米的长方形凝灰岩和花岗岩块石砌筑,平面呈正圆形,周壁直立如削,基于岩盘之上,底部西高东低呈坡状。直径10.6米,深2—3米,从不积水……所谓‘旱牢’,从其地势和深度判断,应是贮存军需物资的‘地窖’或‘地仓’。”
龙潭山城(包括蓄水池和地窖),居高临下,形势险要,如遇敌来,凭城内地窖积蓄的粮食和蓄水池所贮的上万立方米的水,退入城内扼守。再加上与周边吉林市东团山山城和吉林市三道岭子山城作为此城的卫城,三城呈掎角之势,共同扼守松花江两岸,控扼松花江交通孔道。
唐总章元年(668年)二月,唐高宗派大将李勣、薛仁贵进攻高句丽扶余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唐纪十七》载:“杀获万余人,遂拔扶余城。扶馀川中四十余城皆望风请服。”
九月,唐军攻入平壤。在中国东北地区存续705年的高句丽政权宣告灭亡。高句丽对吉林市的统治也随之成为历史,也结束了高句丽对龙潭山城长达258年的统治。之后,龙潭山城作为军事城堡,相继被唐、渤海、辽、金占据沿用。明代乌拉国时,龙潭山城成为乌拉部都城外围重要五卫城之一,称鄂佛罗城(余为一拉木城即东团山山城、金州城位于昌邑区土城子村、鄂谟城即九站三道岭子山城、逊扎泰城位于江北公园内),是五城中最为雄伟坚固的城。明末,龙潭山城毁于努尔哈赤灭亡海西女真乌拉部的战争之中。《盛京通志·城池》中称“尼什哈城,城东,围二里。南一门,北二门。城西一井,木生其中。旁有鲫鱼池三。石砌。建自何年,无考。我太祖高皇帝癸丑年攻克乌拉部,抚降之。”山城毁于战事中,被闲置废弃。
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 赵磊
来源: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
编辑:杨文姬
发布于:北京市Powered by Bsport体育·中国官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